人生隨時都在追求理想型,在感情方面,男性多半希望另一半能精明能幹、貼心陪伴,女性則希望交往對象能夠有車有房、事業有成,且父母不干涉其生活;而在職場上,上班族追求錢多事少離家近,雇主則是希望員工能不怕累不喊苦、只求老闆不解雇。乍看之下不難發現,大家心目中理想型的條件其實都有點不切實
職業倦怠,又名職業倦怠症候群(Burnout),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在1970年提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歷經了半世紀才正式把職業倦怠列為職業危害的一種,並收錄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1版(ICD-11)中,於2022年1月上路協助臨床醫生做診斷。WHO將職業倦怠定義為「長期未能成
前陣子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舉辦校園徵才,這是全台規模最大的徵才博覽會,超過300家企業報名、454個攤位提供超過25000個職缺,顯示了大部分的企業對於高學歷的人才存在明顯的偏好。大家普遍都認為高學歷就是工作能力的保證,書念得好表示工作能力一定也好,然而,實際在職場
世上的事物都不只一個面向,就像普世價值不會只存在一種觀點、真理也不會只有一種解釋一樣,端看你從何種角度切入與演繹。成人的世界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乍看之下,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成人就是不想要變動、只想要生活周遭存在與自己價值觀相符之人事物的想法,因而讓不同世代的人產生一股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