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跟造價低廉的商品說Bye bye?如何看台灣企業的未來?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26 Apr. 2024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飆升,再加上疫情、貿易戰和供應鏈在地化等趨勢的衝擊,製造體系正面臨崩解,這也表示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標示著Made in China的廉價商品了。那麼,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這種變化呢?


在21世紀初,中國以其低廉的勞動力、豐富的原材料和政策優惠迅速打造了龐大的製造體系。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的製造業在全球佔比更迅速攀升,甚至在2010年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工廠,推動了強勁的經濟增長。對於世界各國而言,這意味著可以獲得便宜的商品;對於企業來說,全球供應鏈的優化也意味著成本的降低,進而拓展了市場,也推動了跨國企業的集體發展。


然而,長期以來作為全球製造基地的亞洲近年卻出現了許多問題。數據顯示,直到202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仍占全球總量的三成,但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了製造業均薪在10年內翻了三倍,甚至超過了中南美洲各國。這雖然意味著勞工收入得到改善,但也迫使了基層勞動力的外流。製造業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也越來越低,製造業人數連續數年減少,大多數人力紛紛轉往數位經濟相關產業發展。


面對這種情況,東南亞國家成為了製造業的替代方案。以越南為例,過去製造業人口不斷增加,但過去10年製造業均薪也翻了超過一倍,低成本優勢也逐漸減少中。加上疫情打亂了勞動力市場,經濟復甦後勞動力供應跟不上訂單增幅,歐美升息影響發酵,製造業面臨逆風,越南年輕一代也不願進工廠工作,使得新員工增長幅度降低、員工年齡不斷拉高,可能也將成下一個中國。


儘管亞洲仍然是製造生產的重鎮,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全球先進國家已經開始尋找其他替代方案,甚至轉向南亞與非洲國家。然而,這些地區的製造量能、品質、工藝等還無法滿足需求,要成為製造業的代表基地,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求人前不如先求己,未來台灣企業或許可以持續透過以下途徑或更多創新的方式來因應這樣的挑戰,例如:

  1. 投資自動化或智能工廠:加速發展自動化或智能工廠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的問題。
  2. 調整供應鏈策略:在中國生產的同時,在其他地區建立備用的生產基地,分散風險,降低成本。
  3. 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加強產品研發、設計與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減少對價格競爭的依賴。
  4. 加強品牌建立與行銷: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擴大市場佔有率。
  5. 加強人才培養與吸引:加大對技術人才的培養投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


總的來說,面對全球製造業格局的變化,台灣企業需要靈活應對,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力,才更有機會在激烈的市場轉型與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Photo Credit: Rank Robo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