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飆升,再加上疫情、貿易戰和供應鏈在地化等趨勢的衝擊,製造體系正面臨崩解,這也表示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標示著Made in China的廉價商品了。那麼,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這種變化呢?
在2022年,台灣人均名目GDP甚至超越南韓、逼近日本,美美的經濟數據似乎與貧窮扯不上邊,貧窮率不及先進國家的10%。疫情後反彈的報復性消費潮,更將失業率壓到近23年來的新低。然而,在台灣經濟看似繁榮的當下,卻有許多受薪階級的民眾仍然陷入「體感貧窮」的狀態。
科技的飛速進步導致自動化和智慧化技術的大量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卻也減少了對人力的需求。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和市場競爭的激烈,迫使企業調整組織結構或降低成本,進而實施一波波的裁員措施。政策變遷和經濟衰退等因素,也可能導致裁員潮的不斷蔓延。因此,即使某些行業面臨人才短缺,裁員仍然可能是
溫室效應、地球暖化,讓大家開始重視減碳、重視永續,努力想要減緩地球被傷害的加劇程度,所以我們開始反思是否擁有太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否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慾望,於是誕生了共享經濟的型態,當然也因為科技剛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提供這種經濟模式的平台與軟體的需求。「只需要使用,不需要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