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責任制,你愛加班是你的事?到底是我自己想加班,還是不得不加班?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22 Nov. 2024

在台灣,許多公司推行「工作責任制」,這類制度看似給予員工時間上的彈性,然而背後卻潛藏無形的加班壓力。許多人在表面上遵守規定工時,但卻在下班後仍默默為工作「加班」——無論是因為自願還是被迫。面對員工長期超時工作的現象,老闆和主管是否真的是毫不知情?究竟是人力配置不均、工作量過大,還是企業文化默許了這種現象?如果加班成為常態,這是否真能代表員工的敬業精神,還是只是職場的潛規則?


工時與加班的法規定義與實際的差距

根據台灣勞基法規定,正常工時為每日8小時,每週不超過40小時。而在加班的部分,單月最多不得超過54小時,每三個月不超過138小時(換算每個月平均46小時)。然而,這些規範在實際執行中常常被企業巧妙地避開。一些公司會要求員工在下班後完成「責任制的工作」,不列入加班計算,或利用工時制度的模糊空間進行操作。

在亞洲其他重點國家,如日本、韓國和中國,加班文化也同樣根深蒂固,但某些政府的介入和法規的執行較為嚴格。例如,日本在2018年推動「工作方式改革」,對於過勞死事件的重視促使政府設立更嚴格的加班上限。相比之下,台灣的執行力度和實際效果仍有改善空間。


員工長期加班的情況,企業真的不清楚嗎?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有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曾被要求「先打下班卡再繼續加班」。這種現象並非個案,而是許多企業在面對「工時限制」時的一種灰色操作方式。

某知名半導體大廠曾有員工在內部大型會議上提出長期加班的問題。當高層看到加班數據時,立即下達改善指令,要求建立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然而,改革的結果卻是員工被迫「先打完下班卡,然後走出停車場後再到加班專用的辦公室繼續工作」,這種表面應對政策的情況,使得問題並未真正解決。

另一家電子製造領先企業則採取了不同策略,他們規定員工加班需要事前申請並經過主管批准,否則不計入正式加班時間。然而,為了符合主管機關的加班限制,公司乾脆制定每月最多46小時的申請上限,超過就沒有加班費,並且特殊情況才能超額申請換補休。即便如此,員工下班後仍被要求留在公司完成工作,甚至即便有超時打卡紀錄,仍未被認可為加班。


真的是員工自願加班的嗎?

許多老闆和主管可能會說:「我們沒有要求員工加班,他們是自願留下來的。」然而,這種所謂的「自願」真的那麼單純嗎?

許多員工選擇加班並非因為工作狂熱,而是出於「壓力」與「不安」,擔心完不成工作會影響升遷或績效考核。這種心理壓力下的加班,反映出加班並非單純的個人選擇,而是整體職場文化的結果,讓人難以定義是否屬於自願。

雖然近年來,社會對過勞問題越來越重視,但這樣的問題可能因為不同的職場文化而持續發生。例如:在日本,許多企業開始嘗試減少加班時間,推動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長時間工作等於忠誠」的觀念依然深植於職場,上司沒下班前員工就不會下班。在南韓,約有五成員工表示他們「不敢拒絕加班」,擔心影響升遷或被視為不敬業。在中國,「996文化(即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週六天)」依然存在於不少企業,即便部分公司開始調整工時制度,但上層仍致力教育基層員工「多做多得」的觀念。

工作責任制的存在使得許多員工「不得不加班」。當責任制的邊界模糊化時,許多公司不會明確列出「必須完成的工時」,而是用「工作成果」來衡量績效,這也讓員工為了追求目標而犧牲了更多私人時間。


解決長期加班問題的可能方法

若要解決長期加班的問題,企業可以首先從內部改革做起。以下是幾個具體的可行建議方向:

  1. 合理的人力配置:企業需要更精確地預估工作量,確保人力配置的均衡,避免將超負荷的任務壓在少數員工身上。此外,加強內部溝通機制,確保員工可以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反映工時和工作負擔的問題,輔以透過定期檢討員工的工作負擔,並因應中長期重點需求進行招募規劃,適度增加人手。
  2. 建立透明的工時管理制度:企業應對加班時間設立更透明的審核制度,確保所有的加班都能夠被記錄和計算,避免出現「假加班」或「被迫加班」的情況,確保員工能清楚了解加班的計算方式,並且該被認可的加班必須提供補償。只有在制度透明且執行徹底的情況下,才能讓員工感受到真正的公平。
  3. 推動彈性工時與遠距工作模式:不少亞洲國家已開始實施彈性工時制度,透過遠距工作減少員工的交通時間,並且在工作模式上引入更多彈性,以達到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4. 改善職場文化與心理健康支持:企業應該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提供適當的心理諮詢與支持,並且鼓勵員工適度休息。應減少「長時間工作才是敬業」的錯誤觀念,強調工作效率而非工作時間。


員工應該如何面對加班文化?

如果下情無法上達,身為員工又該如何自保?對於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的人來說,或許該思考的是「為什麼要加班」。是為了達成目標,還是僅僅因為大家都在加班?對於員工來說,面對加班文化時應保持清晰的自我認識。如果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下長期處於過度工作壓力,或許應該考慮是否有更合適的職場選擇。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尋求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才能在職場中長期保持競爭力。


追求更健康的職場文化,從改變觀念開始

解決加班問題,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也需要整體社會的觀念轉變。當我們真正認識到「加班不代表敬業」時,才有可能改變職場文化,讓工作回歸到它應有的位置。更健康的職場環境應該重視員工的效率與創造力,而非僅僅計算投入的時間。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更智慧、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這樣才能在高效能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最終,我們要思考的是:工作的價值到底應該如何衡量? 是以工時的長短,還是以成果的好壞?當我們重新定義工作成功的標準,或許才能真正擺脫過時的加班文化,迎向更符合現代需求的職場。這不僅是為了個人,更是為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你有更多元的經驗與想法嗎?歡迎與我們分享討論!



Photo Credit: Bitg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