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痛苦,不等於傳承經驗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3 Oct. 2025


「當加班到深夜,主管卻拍拍肩膀說:『我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

你是否也遇過類似的情況?在台灣職場,這樣的場景相當常見。許多主管認為,只有重複他們經歷過的艱辛,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歷練。但事實是,「複製痛苦」從來不等於「傳承經驗」。

真正的價值,應該是讓後輩走得更快、更好,而不是看著他們再走一次冤枉路。


為什麼「複製痛苦」是錯誤的傳承?

這背後的心態往往是想要證明「辛苦才有價值」。但放到現今職場環境,這其實是一種惰性思維。

  • 經驗 ≠ 苦難
    真正的經驗,是把自己踩過的坑記下來,提醒下一個人不要重蹈覆徹;而不是告訴對方:「你也要摔一次才算成長。」

  • 環境已經不同
    十年前能靠「苦熬」換升遷,現今未必可行。產業變化、工具演進、工作型態轉換,都讓舊方法的效益減弱。硬要後輩照單全收,只會降低效率、甚至錯過機遇。

  • 苦難未必帶來成長
    辛苦也許是反映資源不足或流程低效,不代表真正學到東西或成長,成長應來源於克服挑戰時獲得的新能力,而非單純被環境消耗。

 

什麼才是真正的傳承?

  • 提供方法,減少阻力

  • 傳承的核心是「降低不必要的錯誤」,而不是「讓同樣錯誤重演」。例如,當你知道某流程會拖延,應該是教後輩如何避開,而不是說「你就再試一次」。
    我曾遇過一位資深主管人選,他自己當新人成天都要熬夜加班。但等到他帶新人時,第一步就是設計清晰的工作流程,讓新人能在正常上班時間內完成任務。不僅新人更快上手,他自己也省下大量複查時間。這正是「方法傳授」的價值:幫後輩少走冤枉路,將時間用在真正能成長的挑戰上。

  • 幫後輩提早看清方向
    如果你當年花了三年才理解的觀念,現在卻能在三個月教會下屬。這不是「省略歷練」,而是價值所在。

  • 創造可持續的累積
    每代都應站在前一代肩膀上,讓知識、方法和資源不斷疊加,而不是從同樣的谷底重新爬起。

成長應該來自什麼?

真正的成長,應建立在:

  • 效率: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挑戰上,而不是重複低效的過程。
  • 智慧:學會判斷,善用經驗,把前人的錯誤轉化為今日的優勢。
  • 成果:努力能轉換實際的影響力,看見自己的能力被發揮出來。

辛苦本身不會自動帶來成長,唯有辛苦能轉化為效率、智慧與成果,才會成為職涯的養分。

主管的責任

優秀的主管應該關注的不是「我以前怎麼撐過」,而是「我如何幫助他們快速前進」。真正的傳承,不是要求後輩重走老路,而是幫助他們走得更快、更穩、更遠。當後輩走得更好時,整個團隊與組織,才會比上一代更有競爭力。

每個人都能成為傳承者

無需要等到成為主管才開始傳授,每個人身邊都有可能出現需要學習的「後輩」:新進同事、學弟妹、甚至跨部門合作的夥伴。傳承是一種分享與態度,非權力的象徵。當你願意分享方法,別人能少走彎路,你也會因團隊進步而受惠,當你把痛苦轉化成方法,既成就了後輩,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