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進入獵頭產業,顧問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12 Sep 2025


AI 工具快速發展,讓「招募」也成為被自動化的項目之一。履歷篩選、關鍵字比對、面試排程,AI 都能在幾秒鐘內完成。許多企業開始想著:「那我們還需要獵頭顧問嗎?」


這問題雖然看似尖銳,卻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獵頭顧問真正的價值所在。

 

AI做得很好,但現行工具仍有侷限

現行的AI工具強項是效率,它可以快速讀懂上萬份履歷,依照職缺描述進行配對,甚至預測某些職涯走向。對於需要大量招募基層或中階職位的產業,這無疑是節省時間的利器。

但目前階段的AI工具侷限也很明顯,它看到的是「數據化的人」,卻看不到「立體的個體」。候選人的動機、價值觀,以及與主管的互動模式等細膩的層次,這些都是AI 難以準確捕捉。

就像許多的運動,你的招式可以背得滾瓜爛熟,但還是需要真正碰到對方、發現對方的反應,才能做出相對應的反饋。AI 有套路,卻還沒有觸感。


顧問價值一:解讀候選人的真正動機

履歷會寫上學歷與經歷,但不會告訴你候選人真正的職涯驅動力。他是想要更高薪?還是想進入一個更有舞台的環境?或者只是想離開一個讓他無法呼吸的公司文化?

這些動機往往決定了一個候選人能否長期留任。顧問透過對談、傾聽,能看出「文字背後的渴望」。

這過程如同陪孩子成長,不僅看分數,更要理解他為什麼喜歡畫畫、抗拒數學。動機一旦找錯方向,就算硬推也走不遠。


顧問價值二:企業文化與人才氣質的匹配

很多時候,一個候選人的專業能力完全符合需求,但卻因為「氣場不合」導致合作失敗。舉例來說,有的企業風格講求速度與彈性,適合開放型、主動性強的人。有的公司則是層級分明、流程嚴謹,需要能耐得住繁瑣規範的專業人才。AI 能比對技能,卻無法理解「這家公司下午茶的氛圍」或「主管的領導風格」。

這如同正念練習,僅靠書本難以靜心,唯有親身感受呼吸與環境,才能判斷是否適合自己。顧問的角色,就是讓候選人和企業都能「先感受,再選擇」。


顧問價值三:談判與心理博弈

薪資談判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候選人會糾結於「職稱、年資對等感」,企業則會考量「內部薪酬平衡」。這裡需要的不是演算法,而是心理拿捏:

何時該替候選人爭取?

何時要提醒企業,若再壓低可能失去好人才?

何時要幫雙方找到「雙贏的方案」?

談判像對練:你不能只顧著出招,也要看對手的反應,懂得收放。AI 可以告訴你「平均行情」,但顧問知道「眼前這個人值不值得企業破格給機會」。

 

AI 是工具,顧問是橋樑

在目前AI發展的階段,獵頭顧問的角色非但未被取代,反而凸顯其獨特性,及AI共融的必要性。但它會淘汰目前「只會傳遞履歷的中間人」。真正有價值的顧問,必須能看見候選人與企業背後的深層需求,並成為最可靠的橋樑。

然而,我們也期待日後科技能更加突破,創造出更有溫度、人才辨識度更高的 AI 工具。當那一天來臨,招募將邁入另一個新篇章,也許能翻轉獵頭顧問產業的傳統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