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需要個職場版的「暑假」?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01 Aug. 2025


每逢七、八月,發現通勤路上出奇地順暢,午餐時間餐廳免排長隊,午後下班車流也減少許多,這才驀然發現,原來是放暑假了。那一刻總會讓人想起學生時代可以純粹喘口氣、讓腦袋慢下來。可惜步入職場後,暑假就被無聲移除,留下滿滿的行事曆、KPI倒數、無止盡的會議通知和成堆的看板待辦事項。

但你是否曾想過,其實「暑假」的精神未必只能屬於學生?或許無法擁有連續兩個月不間斷的長假,可是,每個職場人都可以為自己設計一個「職場版暑假」,一段允許自己暫停的時間空間。


其實這樣的做法,早在一些國內外的企業已被實踐,例如:

  • 日本某知名科技公司實施「四天工作週」,提升效率並強調休息品質,該試驗被視為強化工作彈性與效率的旗艦案例,也讓更多公司關注縮短會議、提升專注時間的價值


  • 紐西蘭某信託公司,定期實施「Recharge Week」,要求團隊暫停例行會議與即時回應,聚焦深度工作與自我充電。


  • 有新創流行「Deep Work Day」:每季固定一天完全不開會、不處理即時訊息,只專注高價值任務。


雖然無法立刻複製這些成功案例,但你可以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職場版的暑假」分享以下幾種方式,也許可以幫到不停輸出的你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職場暑假模式:

  • 固定專注時段:

嘗試每週預留90分鐘或一整個早晨,在這段時間內關閉訊息提醒,不回應mail與群組,把能量投注在最重要、平常常被打斷的任務上。這不僅提升效率,也可修補零碎思路。


  • 安排「不做決策的半天」:

選定每週或每月的某半天,單純處理日常事項,不安排任何重大討論或拍板事項,讓大腦徹底回歸「低負荷模式」,給自己一個心理緩衝帶。


  • 保留「零輸出」時光:

這段時間裡,允許自己什麼都不產出、不回訊息、不開啟新工作,只專注沉澱、整理或閱讀,把注意力留給釐清思緒、補充能量。


團隊層面的「職場暑假」

若你是帶領團隊的角色,何不試著將這種「暑假」精神擴展到團隊層面?例如:

  • 定期發起「無打擾時段」,讓成員專注各自工作。
  • 在大專案結束後鼓勵每人自行安排reset day,暫緩高強度產出。
  • 鼓勵大家分享自己專屬的小型職場暑假經驗,提升團隊健康意識。


擁抱自己的「節奏感」

學生的暑假,是階段與階段的銜接;職場版暑假,則是我們在一連串任務之後,為自己創造的空白。職涯是場長跑,需要節奏切換,才能跑得更遠,長期處於高壓與持續多工時,容易導致創意枯竭或情緒波動,最終影響工作表現。適當的「職場版暑假」能幫助重新燃起對工作的熱情。找個時間給職場永動機的你按下暫停鍵吧。


你也有自己的職場暑假嗎?歡迎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