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蓋洛普最新公布的《2025全球職場現況報告》,全球員工敬業度從23%下滑至21%,且為全球經濟帶來高達 4380 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這一波敬業度衰退的關鍵,不是發生在基層員工,而是管理者本身的敬業度正在急速下滑。為什麼光是管理者自身的態度問題,就會帶給企業如此大的虧損?原因出在有高達70%的團隊敬業度是由直屬主管決定,也就是說,當管理者開始鬆動不給力,整個團隊都會因此流失能量。當主管都無心管理、無力激勵時,常見的連鎖反應就是:決策拖延且方向模糊、目標流於口號、下屬處於三無(無領導、無歸屬、無期待)工作狀態。這種「喪屍」團隊反映出來的不是主管個人的問題,而是組織的「中樞神經」出現狀況,最終會導致人才流失與績效瓦解的惡果。
比較初階的管理失溫,一般人都不難發覺,當主管出現下列情況:
- 對下屬提出的問題,不想深入了解也不積極處理
- 不願意貢獻自身教練職能,遇到事情只會推諉塞責
- 打著讓下屬發揮空間的大旗,卻沒真正賦能
- 逃避給下屬feedback,帶給下屬因不確定性所產生的焦慮
八九不離十,這類主管通常已經不在狀況內了;比較棘手的是,現今職場上出現了一個新興族群—高功能倦怠型主管(High-functioning Burnout Manager)。這類主管看起來總是井井有條,開會時條理清楚、專案進度控管嚴格,工作紀律正常,任務照單全收,看起來不僅「沒事」甚至還「很能幹」;不像傳統倦怠者那樣情緒低落、怠惰躲事,他們外表依然高效,只是內在早已耗竭,全靠著責任感與習慣在運作。要發現這類型的主管就比較困難,他們會表現出來的跡象可能有:
- 對創意提案沒有熱情
多半會要求下屬在遇到事情時的處理方式,盡量參照之前的作法與模式,不要有過多的創意與嘗試,拒絕改變。實際上正透露出他們卻乏能量來面對挑戰,進而帶領團隊進入「機器運作模式」,降低團隊創造力。
- 對團隊發展回應冷淡
對於下屬提出的未來規劃,反應較冷漠,傾向先完成眼下的工作;無法規劃長遠,只活在任務壓力中。要求效率又無願景,讓團隊被「疲勞+迷惘」雙重夾擊,嚴重影響士氣。
- 減少與人的互動,只講結論與任務
在人際互動方面偏向「功能性」溝通,情緒冷漠擴散,沒人敢多提問。除此之外,還會將團隊的缺乏領導予以合理化,要求下屬積極主動,不要過度依賴,最終會造成優秀成員流失,留下來的只是習慣服從與麻木的下屬。
- 無心指導下屬,轉而用「自己做」應付
因為缺乏希望團隊有所成長的心意,為了達成效率目標,會傾向自己完成交辦任務;短期雖達成績效導向,但長期是讓團隊失能。
若不幸遇上這樣的主管,但基於對公司或是現在職位的發展仍有期望,不打算轉職的你,有甚麼保護自己的方法嗎?提供以下幾個建議:
- 保持距離,不要加入主管的「過勞節奏」
隨時盤點手邊被交辦的任務,不要因為主管還在拚命,就誤以為你也要照做。你應該要有自己的節奏與界線。
- 溝通聚焦在「協助」,降低耗能感
向這類主管回報問題時,可先整理出解決問題的幾個選項,讓主管只需決定方向,或是主動提出能協助分擔的工作項目,嘗試承接。這無關討好,而是為主管設計出「不需要再過分消耗精力」的溝通方式。
- 建立專屬自己的內在與橫向支持系統
可以透過自己主動設定的週目標、月回顧,建立個人的成長進步感,創造自己的內部回饋機制來肯定自己。不要期待主管能給你情緒支持或發展指導。多與同儕交流、尋求導師型人物或外部教練協助,也可以給自身帶來支持的力量。
- 為自己保留熱情,別被主管的冷淡感染
隨時維持自我的職場倦怠覺察,並釐清引發這種情緒的原因。不用試著改變主管,但要確保自己不要一起掉進「自動駕駛但空洞」的職場陷阱。
不是每一位厲害的主管,都是健康的領導者。管理不是只有責任,而是需要持續經營熱情的角色,當管理者的心冷了,團隊就散了。若你遇到高功能倦怠型的主管,不必恐慌,但要有覺察,懂得保護自己的狀態,提醒自己不需要跟著一個累壞的人,跑向更累的未來。職場不是只有完成任務,更是一場關於人心與能量的長期賽跑。在這個時代,能與團隊連結、激發信任的管理者,才是企業最強的競爭力;敬業程度,看的不只是KPI的數字,更是情緒能量的循環。人心從來就不是職場的附屬品,而是企業真正的引擎。
你也曾遇過高功能倦怠型的主管嗎?還是你自己已經成為這類型的主管卻不自知呢?歡迎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