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與高階專業人才針對參加企業面試後的感想進行交流時會發現,他們在面試過程中,遭遇到一個陷阱—掠奪式面試,也就是人選專心的解決問題,用人企業卻努力在抄答案;原本應該是一場判斷人選專業程度是否符合職缺需求的對話,瞬間變成請益大會。有些人選氣度大,安慰自己將這種情況視為正常的市場交流,但後續卻未獲得合作的機會,不免讓人選產生知識掠奪、提案掏空的負面感受。還有人是中了「偽提案測試」的套路,用檢視簡報能力為由,實則是想取得人選的策略藍圖與完整方案;企業早有既存問題,卻想利用面試的機會從外部免費取經。
面談時會問到專業相關問題,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過程,身為中高階的專業人才又該如何防範呢?面試對談中,若你感覺到對方:問題越來越深入技術核心、比起評估你的專業,更像是在請你幫他設計藍圖、沒有清楚闡述職務內容或合作方式,請小心,你可能不是被面試,而是在被提案掏空。這裡列出幾個常見的話術提供給中高階專業人才作參考:
- 如果你到我們公司工作,你會如何開始這個專案?
聽起來是在評估你的專業程度,但可能是要剽竊你的提案策略。
- 我們目前面臨這個問題,你覺得最好的改善策略是什麼?
用人單位試圖請你免費做策略顧問,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 你覺得我們公司目前的產品/流程/策略哪裡可以優化?
不直接透露具體內部情況,只拋出籠統的問題詢問,這種方式看似在評估求職者的觀察力,實則是免費請你做診斷諮詢。
- 你如何因應我們競爭對手XX最近的動作?
乍看是在談產業洞察,實則在請你免費提供競品策略研究,把你當成分析師。
- 你之前公司運用何種績效制度來讓團隊提升效率的?
看似在評估求職者對於公司文化的適配程度,實際上是有意圖要挖掘你前公司的管理機制與流程設計。
- 你會怎麼調整我們這個部門的人力?
這個問題常出現在「職缺根本沒打算開」的前提下,只是用來蒐集管理建議或重新盤點部門人力之方法,而求職者則成了「被免費試用」的顧問。
上面的提問方式,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很似曾相識?若真的在面試場合遇到這類問題,中高階的專業人才又該如何回答,才能在展現專業技能的同時又能保護自身的價值呢?應答過程要把握住一個原則—分享策略思考邏輯,執行細節點到為止。在此列出幾種應對策略供中高階人才選用:
- 分享做事原則與策略邏輯,不給具體執行細節建議
參考說法:
「過去經驗中,這類問題通常可以從產品階段定位與早期風險評估來分層解決。」
「先分析現有的 CMC 文件與技術規格,並檢視關鍵原料的供應鏈風險,來界定最關鍵的挑戰點。」
「我今天會用這個簡報來說明我分析問題的方式與架構,但執行細節部分牽涉到的影響因素眾多,比較不是我今日報告內容的主軸。」
- 強調合作條件下才能展開深入討論
參考說法:
「這部分我過去確實有接觸,細節部分會涉及蠻多內部經驗累積,也牽涉到上下游策略配套。若未來有合作機會,我會很樂意深入分享並規劃實作建議。」
「我會先用我的經驗談來呈現邏輯與流程,唯執行細節部分因涉及過往專案或未來提案內容,我會先保留,等有明確合作定義後再深入交流。」
「我很樂意討論這類議題,不過實際策略會取決於公司文化、人力分布與經營目標。若之後有機會深入了解部門狀況,我會提出具體建議。」
- 簡報內容體面豐富,但保留核心技術
把簡報題目抽象化回答,不針對「我會怎麼做」,而是「業界常見做法」來回答,這種說法可以展現你的知識與視野,但不會提供用人公司可直接複製使用的流程或模型。
參考說法:
「針對這類問題,業界常見的做法有 A、B、C,依照不同產品階段或公司資源條件,選擇會有所不同。」
「我有留意產業趨勢,但更深入的分析通常需要掌握公司內部定位與資源調性,不然會失準。如果未來有合作機會,我會很樂意深入提供完整分析。」
- 加入條件式提問或主動詢問角色定位
在答應企業準備簡報或是答覆用人主管的提問之前,可以詢問簡報的評估標的為何?是能力測試還是前期合作討論?同時表明會根據角色定位決定分享的深度。這樣一來,即便對方目的不純,也會警覺你不是可以任意取材的對象。
- 分享成功經驗,但保留成效細節
這種提問也常出現在人才過往任職公司與現在求才企業有市場競爭關係的前提下,藉由挖出人才過往專案的執行成效細節,來直接借鏡效法或產生對應競爭企業的市場策略,以提升下次提案的成功機率。
參考說法:
「過去專案成果屬於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有許多細節資料涉及保密協議。我可以說明推行架構與主要思考邏輯,但具體成效與數據就不方便細談了。」
中高階人才在面談中,容易出於熱情與專業責任感,滔滔不絕地提供洞見,這本是件好事,但在某些用人企業的有心操作下,面試變成免費諮詢,目的不在找到好人才加入,而是想要掏空人才的腦袋,獲得免費的外部資源協助。有實力的人選,在給出誠意的同時,也記得給自己設一道防護邊界、保護自己的價值,適度保留、清晰表達合作邊界,是維護專業價值的必要手段。提前設定好邊界,也能展現出你尊重知識產權與合作關係的專業態度。願意分享是一種大器,但被掏空卻拿不到機會,對你自己、對整個市場風氣都不是好事。
你也曾遭遇過掠奪式面試嗎?這類面試方式帶給你的感受如何呢?歡迎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