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討論職涯轉換議題時,「薪資」往往是最敏感也最具現實性的議題。薪資稍有共識的這個時刻看似越過後,另一個癥結點就是:「到底需不需要提供薪資證明?」
我們都希望職涯下一站的價值,不單單只是過去數字的「延伸」,而是結合過往能力、經驗與市場價值的綜和評估。在求職者的立場會認為,我的價值在面試過程中已經被充分考核了,為什麼到了這節點卻還要會被過去數字所侷限?難道是對我的不信任嗎?站在企業的立場則是認為,在核薪的行政流程,「薪資證明」是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且從社群平台上關於這類問題的討論中也可以發現,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 「給」,讓公司去跑流程。
- 「不給」,並且說這種公司不值得你去。
其實,沒有任何一方是錯的,只是該如何理解這背後的邏輯與風險?以下分企業與候選人兩個方面討論。
企業角度看為什麼要求薪資證明?
對企業而言,其實不是為了「挑戰你」,而是在依循制度下的必要程序。主要原因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 確保報價合理與內部的平衡:薪資結構是企業治理的一部分,HR 需要在公司原有的架構、預算與內部職級的公平中找出一個合理報價。如果候選人只有口說自己目前年薪,卻無任何佐證,公司為了避免後續內部爭議,通常會希望有個明確的參考點。不是不相信,而是要保護制度運作的公平一致。
- 降低不必要的招募風險:公司依據人選自述開出了心目中認為「有誠意」的待遇,結果對方收到 offer 卻說:「這個薪水我不考慮」,直接婉拒。這對 HR 來說,不僅造成流程中斷,也容易在內部留下「判斷失準」的壓力感。所以,薪資證明的本質,是希望「在對的起點開始討論」,讓雙方能夠快速進入有效的協商空間,而不是最後才發現徒勞無功。
- 核實誠信:有些企業會用薪資證明來作為「誠信參考」。這個背後的心理,往往來自於曾經有被誤導的經驗。例如曾有候選人自行提報的薪資高於實際所得,導致公司採用不符合實際的預算區間,因而讓HR 對「真實薪資」的敏感度變高,形成了某種維護公司利益的保護機制,遂演變成現實中「防一次傷,要蓋三道牆」的現象,也正因為這樣,當候選人能配合提供相關證明,反而會更容易贏得企業的信任感。
候選人角度看為什麼會抗拒提供?
許多求職者對「薪資證明」這件事有天然的抗拒,這不只是出於個人隱私,更涉及價值認同、尊嚴感與對未來機會的期待。以下是常見的幾個心理關卡:
- 隱私與尊嚴感:薪水是一種極為私密的資訊,不僅牽涉個人生活隱私,也反映過去職涯中的選擇與現實。有些人認為:「我的價值應該由我的能力、專業與潛力決定,而不是一張舊的薪資單。」當公司要求提供薪資證明時,對部分人來說,是一種「被量化」的不舒服感。這種心情的背後,其實是希望在轉職時被公平看待,不被「舊的自己」困住。
- 過去不代表未來:不是每一段工作經歷都能充分反映一個人的實際能力與價值。很多候選人在過去的職位上,可能因公司規模、資源有限,即使肩負大量責任、貢獻卓著,薪資卻始終沒有機會對應到應有水準。這樣的人在轉職時,其實希望能透過新工作「重新被評價」,補回過往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努力與價值。他們期待新公司用現在的市場標準、職位責任與個人潛力來開價,而不是再回頭去參照那些被壓低了的歷史數字。對他們來說,轉職就是一種翻轉機會。如果新東家還是以「過去你才拿多少」來壓價,那這份機會就失去了意義。
- 擔心被壓低報價:這是很多人的顧慮,擔心一旦提供了薪資單,企業是否就會「就低不就高」,只願意「在原薪資上加一點點」,而不是根據市場行情與職務價值來評估,因此更加強了抗拒感。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一種焦慮感:「是不是我越透明,越誠實,反而越吃虧?」
最後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曾經遇到一位候選人,起初堅持不提供薪資證明,認為「我的價值應由市場與貴公司來判斷,而不是薪資單。」他的立場值得尊重,也很堅守自身原則。但也因為如此,導致 offer 無法順利推進,卡在核薪階段。
後來經過討論後,他願意提供過去幾個月的薪資證明,也證明當時面談中所述的薪資條件確實屬實。也因為他的誠意與透明,最終成功讓企業快速走完核薪流程並發出正式offer。
這個經驗讓人思考一件事:價值當然可以由你來定義,但若你希望有人認同你,那麼「適度地證明」是否也是一種成熟?
最後,給所有轉職中的朋友一句話:你有權定義自己的價值,也要有能力說服別人認同這價值,千萬別忽視「別人如何理解我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