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對我說:「我覺得你跟我合作過的獵頭不一樣,好像你真的有陪我一起走進會議室的感覺。」、「我覺得這次面試後你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以上是從同一個客戶,但不同案子上的面試人選給我的回饋。
聽到這些,心裡有點暖,與其說是成就感,不如說是感謝。
身為獵頭,每當人選願意展開對話、提供履歷,都是一段難得的緣分。從遞交推薦報告,到通過履歷篩選,到抓到案子的時機點,關關通過後拿到面試門票。即使離最終結果還非常遠,但我始終相信協助人選準備面試的過程,就是彼此一起建立信任的關鍵點,是一段值得被珍惜的過程。
不同職能、不同資歷,以及每位人選的個人風格,都會讓面試準備的重點/策略隨之調整。列舉以下幾個常見問題,並簡單分享準備方向:
1. 請介紹一下你自己:
展開對話序幕的肯定是這題,除自己準備好的內容外,建議檢視JD需求,並把個人過往的經驗與JD的條件做連結,可採用「角色+專長亮點+成就」的結構中來完成自我介紹,讓人快速抓到你的核心價值。
2. 你為什麼想來面試?
除了針對企業背景做功課,另外一個重要是看你對「自己的未來」是否有想法。從企業文化、發展方向、職位挑戰性或個人成長等面向出發,結合你的經驗,說明為什麼你適合這個機會。
3. 請分享一件讓你感到成就感/挫折的事
成就題可挑選過往創造過的價值、解決問題的案例,呈現從「發現問題 → 採取行動 → 產出成果」的完整過程;
挫折題可說明如何面對挑戰、調整策略,把重點放在讓面試官看見你是有方法地處理問題以及最後學到什麼,展現成熟的問題處理能力,而不是把自己說的很完美。
4. 聊聊你的優缺點?
優點可以挑與職務高度相關的特質,並加以舉例闡述;
缺點則可選則「目前正在改善」的部分,展現你的自我覺察與成長意識。
每當被問到類似3 & 4的題型,是否曾經有過突然無法從你的資料庫挑出可分享的故事?真心建議在面試前把這類題型在腦中過一遍,把語言跟思路準備好,避免掉入緊張後產生壓力,有壓力後就出錯的旋渦當中。
其實網路資訊的發達,無論是經歷分享、價值觀說明還是展現個人特質,都可以使用現在最常見也有效的應答架構──STAR 法則,來組織答案。這樣不僅能幫助你邏輯清楚地表達,也能讓面試官看見你在挑戰中的思考方式與處事風格,進而評估你是否適合這個職位與團隊。
而我們的角色,不只是把這些問題「列給人選」,而是陪著他們一起梳理故事、釐清亮點、調整說明順序。與其說是「準備面試」,我更認為這是在協助人選找出──如何說出一個真實又有力量的自己。再來,這也提醒了我們,面試本質上是雙向的,除了企業在找合適人才,候選人也透過自己每一個回答、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提問,感受這是不是自己想加入的地方。
獵頭顧問都希望人選成功,但在這個「結果導向」的市場裡,希望你也碰到願意花多點時間陪人選一起準備的顧問。因為一份帶有你個人風格的回答,比完美的模板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