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不等於會溝通!講話講得好,組織表現才會好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16 May 2025

有人說,企業就像一艘船,高層負責掌舵(決定資源分配與提供發展方向),基層在各自特定的崗位上執行任務(確保企業的基本運作正常),若高層與基層各自為政、沒有訊息往來,那這艘船是不可能出發航行,甚至到達目的地。既然要不同層級的訊息往來,就少不了「串聯」的這個重要角色—中層的主管;而要做好串聯這件事,不可或缺的技能就是—良好的溝通能力。傳統思維中缺乏上下層與部門間的協作概念,認為訊息往來就用佈達的方式進行,但長期部門間的缺乏交流、只專注自身績效、忽略組織發展目標,就容易形成所謂的組織穀倉效應(The Silo Effect)。知名企業Sony因為部門間的穀倉效應,讓不同部門開發出相似的產品,面臨鉅額虧損並撼動市場龍頭地位;Facebook則藉由打造開放式工作空間、跨部門的新人輪調,成功避免穀倉效應,同時激發出更多有創意的技術。由上述兩個例子可知,溝通在企業發展上有多麼重要。

良好的溝通,必須要建立在有共同認知上,無論是對上或是對下。這個認知調整的過程,要從中層主管自身做起。若在升遷過程中,思考邏輯沒有跟著改變,還是抱持著聽命行事的想法,在面對跨部門溝通時就容易消極處理、推諉塞責、甚至產生部門對立。若能讓他們跳脫本位主義框架、提升看事情的高度、進而理解上級的策略思維,中層主管就會清楚如何帶領自身部門與其他部門協作,讓自己從被動的執行者變成主動提供解決方案的重要角色。調整認知之後,接著要建立受話者能理解的表達方式。要讓別人能理解你要表達的重點,首先必須要能換位思考,讓自己穿上別人的鞋子,你才能發現以自我為出發點之思考模式中所存在的盲點,以及因盲點而衍生出對他人的誤解與不諒解。以受話者感受為主的表達方式,不僅能降低對方的敵意與反感,還能因同理而帶出革命情感,大幅提高協作的可能性與效率。

有了共同認知與換位思考的表達方式,是不是就能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了呢?當然沒這麼簡單,良好的溝通還需要一個重要的因素—陪練式的引導。職場中常見的上對下溝通,起手式都是扣一頂責任的大帽,或是以斥責或貶低目前的工作績效來「激勵」或是「名正言順命令」下屬執行任務,但這種方式不僅無法激發下屬的動力,還會降低做事的意願。陪練式的引導著重在觀點的分享,藉由點出目前執行的任務對下屬的意義來提升他的意願、分享完成任務後能獲得的好處來激勵他的動力,並肯定下屬的能力來讓其相信自己能做到、分析萬一無法達成目標時可能面對的後果與提供補救方案,讓下屬感受到即使失敗也會被接住的安心感。這種從理解認同為出發點、進而讓下屬心甘情願地調整作法的方式,才是能達到完美協作、提升組織表現的最佳策略。

不要再一味的講大道理,或是迷信唯有挑剔才能使人進步的謬論了,在這個講究自我實現、重視工作成就感的年代,多數人都難以忍受上司用打壓工作表現的方式來達成激勵團隊的目的,若主管無法改變傳統思維,用肯定取代挑剔的話,最終被職場淘汰的會是主管自己。

你在公司是扮演串聯角色的中層主管嗎?有自己獨特的有效溝通方式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Photo from FREE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