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重複童年─那些給不出的愛,是否終將成為傷害?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11 Apr. 2025

在職場上,「管理」從來不只是流程與制度的堆疊。它更多時候是一種人格的延伸—你過去的養成背景、你的情緒模式、你如何看待他人,都會深深影響你怎麼帶人、怎麼合作、怎麼對待團隊。就像許多父母不自覺地複製自己童年的教養方式,管理者對同事的對待,也往往是過去經驗的重演。這證明了,工作場所從來不是理性與邏輯就能駕馭的場域,我們內在未竟的情感,總會在壓力來襲時洩漏出來。


童年經驗會深刻形塑一個人如何面對衝突與壓力。例如,一位主管在團隊表現不如預期時,脫口而出「你哭什麼哭!」這話語的源頭,可能正是他小時候不被允許表達情緒的創傷殘響。這樣的反應未必出於惡意,而是源自於「從未被接住」的情緒經驗。當職場文化缺乏包容與引導,情緒的負面表達就會一再被複製,導致爆發、後悔、再壓抑的惡性循環。


正向教養講求溫柔、堅定與情緒陪伴,而這樣的理念,其實在管理中同樣重要。然而問題在於,我們自己從未被如此對待過。當我們還帶著沒被照顧好的傷,卻要去照顧他人、穩住團隊,那根本像是在學一種沒人教過的語言。當一位父母看到孩子耍賴不起床,怒吼「我以前生病都還要硬撐去上學!」其實說話的不是他現在的身份,而是內在那個多年來從未被體諒的小孩—這正是許多管理者無法展現同理的根源。


根據台灣求職網站近期關於「職場EQ與管理模式」的調查顯示,有高達78%的上班族曾經遇過主管在工作場域中情緒失控或言語尖銳,且其中62%的人表示,這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意願與對企業的忠誠度。這份調查凸顯出:情緒管理不善的職場文化,會造成高離職率與低工作效率。再多的獎勵制度與專案規範,若缺乏對人的情緒照顧,最終也難以留住人才。


從「正向教養」到「正向管理」,最難的不是方法,而是修復—我們要先承認自己曾經匱乏,才能真正開始連結他人。就像我們有時會吼、會煩、會說錯話,這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愛,而是那份愛,還在找出口。在下一次你準備帶領團隊或安撫衝突時,不妨靜下心問問自己:你真的接住過自己的情緒嗎?你是否願意從安頓自己的內在開始,重新學習說出不再傷人的下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