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投入就能帶來大幅增值?職涯發展也有複利效應嗎?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28 Mar. 2025

複利效應在財務投資上指的是利滾利、收益再投資所產生的增長。而在職涯發展上,也有類似的概念:意指持續投入某專業領域,透過長時間的技能與經驗累積,帶來薪資、職位的成長與權責範圍的擴大。然而,這種累積是否真的能「穩賺不賠」?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下,這樣的理論又是否適用呢?

根據資料顯示,在台灣某些高需求產業,如半導體、軟體工程,從業人員的薪資在10年內可增長80~100%以上甚至更高,但在傳統製造、零售、出版業,擁有10年以上經驗者的薪資增幅卻不到15~20%,甚至部分產業因需求萎縮,薪資反而呈現負成長。

這說明,職涯發展的複利效果並非適用於所有領域,也凸顯出「時間的投入」並不一定能帶來「價值的放大」,產業本身的成長性與市場需求才是真正的關鍵因素。


職涯發展不能只考慮個人技能累積,還必須關注市場趨勢,否則即使用心深耕專業,若所屬產業未來趨勢不佳,仍可能讓職涯發展受阻。綜合整理多份人才供需趨勢報告,我們發現台灣職場的變遷呈現明顯的「產業升級與轉型」趨勢。

需求減少的產業與職能

  • ・傳統製造業:低階組裝工作持續外移,工廠自動化取代基層作業員。
  • ・出版與印刷業:數位化衝擊,傳統紙媒營收逐年下降,編輯與印刷相關職缺減少。
  • ・百貨與實體零售:電商崛起,傳統門市銷售人員需求下滑。

需求成長的產業與職能

  • ・半導體與電子科技業:台積電、聯發科等龍頭帶動高科技人才需求,IC設計、製程工程、AI應用開發等領域持續成長。
  • ・綠能與ESG產業:政府推動淨零排放政策,綠能技術、碳管理與ESG相關職缺明顯增加。
  • ・數據與數位轉型相關職能:不僅科技業,就連傳產、金融、醫療等行業都開始強調數據分析、數位行銷等能力,AI應用與自動化成為趨勢。


那麼,若所屬的產業或職能逐漸式微,該選擇直接轉行,還是增加額外技能來適應變化?以下是兩種典型策略:

單一專業深化(專業職人路線)

  • ・適用產業:半導體工程師、AI開發者、精密醫療設備研發工程師等。
  • ・這類專業人才能透過「專業認證」、「專業論壇參與」、「技術深造」等方式提升價值,例如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可考取TSMC內部認證、SEMI國際認證等,確保競爭力。
  • ・但風險是:如果該領域遭遇市場衝擊,例如半導體產業景氣循環下滑,就可能影響發展。

多元技能發展(跨領域T型人才)

  • ・適用產業:行銷、公關、供應鏈管理、商業分析等。
  • ・這類人才除了原本的核心技能外,應學習數據分析、AI應用、數位行銷等,擴展自身市場價值。例如,傳統行銷人員若學習數位廣告、SEO、GA4數據分析,就能適應市場轉變。
  • ・風險是:學習成本較高,且若技能未能整合運用,可能變成「什麼都會一點,但不夠專精」。

此外,近期的職場研究顯示,具有跨領域技能的求職者,其職涯發展的靈活性與薪資增長潛力比單一專業者高出30%以上。這意味著,雖然單一專業的深耕仍有價值,但適度擴展技能組合可以降低市場變遷帶來的風險。


我們必須理解到,職涯的累積若無法適應市場變化,可能淪為「死資產」;然而,如果只是一味追逐潮流,沒有核心專業,也容易變成「萬事通,樣樣鬆」。

那麼,最理想的做法是什麼呢?或許,多涉獵不同的產業知識,不斷學習與評估,選擇有長期成長性的領域深耕,並適度發展多元技能,以確保職涯彈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單點突破還是多線發展,並非單選題,而是策略的取捨。你現在的選擇,最終將會決定你往後五年甚至十年的職涯高度。關鍵的問題是,你能否做足功課幫助自己確認累積的方向,是能帶來正向的職涯報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