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時常只看到某些主管在外表上的「軟弱」,例如遇到高層或客戶不合理的指令時,似乎從不頂撞,甚至不會在大眾面前反擊。這種低調處理方式,常被員工戲稱為「沒用」「沒膽量」或「窩囊」,但事實真如此嗎?人們往往忽略了,真正能撐起一個團隊的領導者,不一定是高調大聲主張的人,而是那個懂得默默承擔責任、為團隊扛住壓力的背影。
當市場景氣不佳、團隊表現不盡理想時,真正有擔當的主管,反而會選擇在外部矛盾中盡力安撫上下兩方,先保護團隊的穩定和生計。他或許看似逆來順受,但背後卻做了許多協調與談判,為成員爭取最大利益,並盡可能避免組織內部的懲處。從外表看不到的強大,往往更難被理解;然而,只有深刻體會過激烈現實的人,才明白保護他人其實需要比對抗更大的勇氣。
根據Gallup在2022年發佈的「State of the Global Workplace」報告所示,全世界其實只有21%的員工真正投入工作。該報告同時指出,主管對團隊所展現的支持與信賴,是決定員工留任與投入度的關鍵因素之一。換言之,表面上看似「軟弱」卻能妥善承擔壓力、懂得替成員設想的領導者,在被員工們發覺後,更能激發員工的正向心理與歸屬感,進而提高團隊凝聚力與生產力。
在台灣上班族常見的文化中,大家渴望看到「有guts」的主管,但也容易忽略低調溝通的重要性。一位真正優秀的領導者,不只在大家面前表態,更重視背後對團隊的具體付出。從組織的角度來看,若只偏重表面衝突或口頭氣勢,往往忽視了核心問題,導致內部關係僵化、士氣低落;反之,懂得適時降低外部衝擊並分擔責任,才能讓團隊聚焦在改善業績和自我成長上。
我們在面對這樣的主管時,是否只用「軟弱」標籤將他貼死,而忽視他真正在扛的重量?或許,下次再看到一位輕聲細語、少有衝突的主管時,不妨多留意他背後的付出。在質疑他不敢「頂撞」之前,能不能先想想:什麼才算真正的強大?在為自己爭取話語權的同時,是否也有意識地為他人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