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領高薪的不是我,關鍵在這件事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10 Jan 2025

根據勞動部2024年最新的「職類別薪資調查」(以從事工業服務業之事業單位為調查對象,不包含主管及監督人員)統計結果顯示,月薪前10名的排行依序為:航空駕駛員(月薪31.5萬元)、精算師(月薪20.5萬元)、醫師(月薪17.1萬元)、船舶監管人員(含引水人員)(月薪13.5萬元)、職業運動員(月薪12.7萬元)、律師(月薪9.5萬元)、電信工程師(月薪9.1萬元)、統計及精算專業人員(月薪7.8萬元)、證券金融交易員及經紀人(含理財專員、承銷人員)(月薪7.8萬元)以及地質、採礦、鑽探、冶金工程師(月薪7.4萬元)。注意到了嗎?排名前10的多是具備專業能力的職業,而且他們的專業門檻相對比較高、較不能輕易進入。大多數的人在看到這類排行榜,多半是先羨慕,接著就是感嘆自己當初沒有選對科系、挑對高薪的職業;事實上,多數人在面臨能做選擇的時候(不論是在求學還是求職階段),我們往往優先考量的都是興趣(有不有趣、好不好玩)與舒適程度(會不會很難上手、是不是很辛苦、工時會不會很長),很少人看中的是這門專業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需求程度高低以及被取代性高低。以排名第一的機師來說,在總調查族群數當中佔比僅0.04%(從業人數僅3293人);排名第三的醫師佔比為0.7%(從業人數為53810人),最稀少的是排名第二的精算師,全國僅42位,佔總調查族群數的0.0005%。

大部分看到此文的人都進入職場多年,專業領域(如果有的話)也不可能輕易放棄、毅然決然轉換跑道,那是不是高薪與我絕緣?倒也不用那麼悲觀,能否領高薪,關鍵在於用腦程度,也就是說看你願意在工作時投注多少腦力。這裡指的投注腦力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優化或維持現有的工作品質;另一個是提高自己在相關領域內的被需求程度與無可取代性,進而將自己打造成相同領域當中的稀缺角色。仔細看看,那些排名在前面的職業,多半在工作時都需要全神貫注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並做出即時且最佳的決策,因為他們的一個閃失與誤判,都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與傷害;換言之,當你的工作肩負的責任越大,你獲得的報酬也會相對高。所以,不要再幻想上班輕鬆無壓力、錢多事少離家近那種好事會發生了,說真的,若真有那種缺,你覺得會釋出嗎?會廣告嗎?會輪到跟老闆非親非故的你嗎?

既然目前的職業無法帶給我們高薪,那不如就從—提高自己的被需求程度與無可取代性,打造自己成為稀缺角色—這個部份來著手改善。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要找出同領域的限制性。何謂同領域的限制性呢?比方說,醫師大多專注在本業上,若有醫師能同時取得律師資格,那他就能突破同領域的限制性,成為醫療官司方面的專家;又或是研發人員大多語言能力沒那麼好,若有研發人員同時具備出色的語言能力,當有國外相關技術的專家來台,他就會成為一些專訪報導或是資料文本剖析的不二人選。在本業以外找到一項專業能力,最好那項能力跟本業領域沒有必然的交集,並且將那樣專業能力磨練到出色,這樣才能讓自己蛻變成同領域中的搶手貨,在被需求程度大幅提升之後,高薪自然隨之而來。

你已經具備本業之外的其他專業能力嗎?敢於將自己變成稀缺角色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Photo from FREE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