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職場是現實而冷漠的,只要有機會都會踩著別人往上爬,有些人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堅信人性本善,同時也想為職場增添一點人性溫暖,會選擇在必要時提供同儕協助,不吝於伸出援手;但不少人發現,往往在自己好意幫助人之後,換來的卻是受助者對於自己的刻意迴避、視而不見、惡意中傷、背後扯後腿…等。不是說好心有好報嗎?為什麼熱心助人的結果卻是換來這種腹黑的傷害呢?
數十年前心理學家就開始研究此現象,發現有些受助者在被協助的過程中,雖然會產生感激之情,但同時也會出現自尊受挫、自覺無能與卑微、沮喪、憂鬱…等負面情緒,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會找尋機會伺機反撲、中傷提供協助的人,藉由讓對方身心受創來消弭一些自我的負面評價,彷彿自己與對方的風評是在翹翹板的兩端,非得讓對方被踩到底,自己才有出頭的機會,這類人的世界不存在「共好」這個選項。
明明在自己需要協助時,有人可以拉自己一把,應該是一件會讓人發自內心覺得感激的事,為什麼還會有人想要回頭反咬自己的恩人一口呢?造成這種心理反彈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點:
- 受助者對自身能力過分自負
有些人會對自己的某種專長感到驕傲,這並不是壞事,但過分自傲的結果就是會誤認自己在這一個領域無所不能、沒有什麼事會難倒自己。因此,當遭遇到自己以往沒遇過或處理不來的事,又恰巧有人跳出來協助你解決問題時,這類人就會覺得自身權威被挑戰;認定提供協助者之所以伸出援手,就是想要給自己難看、讓自己被人瞧不起。
- 同族群同類型的人容易互相比較
當你跟同儕的資歷不相上下、職稱與專長也類似時,此時若你主動提供對方協助,就容易使對方產生自己被比下去的負面感受。在同溫層裡面互相較勁似乎是一種天性,很多人可以笑看富豪資產多一億元,但對於同期同部門的同事被加薪五千元卻無法接受;同溫層為自己提供協助這件事,很容易讓受助者產生自己不如人的感受。
- 過分自卑會使受助者感受不到善意
面對社經地位與自己差距懸殊的人,主動提供援助,容易讓受助者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感受到被施捨與憐憫;來自同學與同事的幫助,也可能讓受助者覺得對方只是想展現自身優越感,因而讓受助者倍感威脅。注意到了嗎?無論提供援助者的身分地位為何,受助者都會產生負面的感受,因為受助者本身存在著過分的自卑與自輕情結,打從心底對自己的貶抑,就會讓這類受助者感受不到對方純粹的善意,只能負面解讀自己所接收到的幫助。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心累?怎麼只是想當個好人、只是單純想要享受助人的快樂,卻這麼難?如果我不想因為他人的惡意而改變自己的信念,那我又能怎麼做呢?如何才能避免受助者惡意呢?
- 溝通理解受助者的感受與需求,提供有效的幫助
有時候我們提供的協助不見得是受助者真正需要的,而是我們認定對方需要的;強加在受助者身上的善意,可能會讓受助者擔憂難以回報這份人情,造成心理負擔。因此,在提供協助前,充分地與受助者溝通,了解他們的感受與對方真正的需求,評估受助者的接受能力,適度且適量的提供協助,才能有效的減少其心理壓力、降低受助者惡意的產生。
- 不過度關心造成壓力
急切地想要提供協助,除了可能沒有幫忙在對的點之外,還可能因為過度的干涉對方的決定,讓對方覺得被監控、產生壓迫感,甚至因此迴避提供協助者、影響雙方的關係。在提供協助的同時,也要維持受助者的尊嚴、尊重他們的自主決定權,才不會讓助人的美意變成壓力。真正的善意,不在於付出多少,是在於給的方式。
- 讓受助者能有付出的機會,平衡自身的心態
若讓受助者能有機會可以回報提供援助者,在互相幫助的情境下,不僅可以避免傷害受助者的自尊心,也可以提升受助者的價值感,讓善的循環可以永續下去。
行善需要智慧,善意需要界線;善良給對人,慈悲不沾身。在提供協助時,除了要考慮到對方的實際需求,還要關注對方的心理感受。不要過度給予,造成對方的壓力,也要尊重對方的自主權,創造彼此互助的契機並建立平等互惠的關係,讓受助者在感受到被幫助的溫暖的同時,不會因為這份善意而感到壓力。理解善意的界線,運用智慧去助人,才能享受助人的快樂,並保持自己與受助者的心理健康。
你曾在職場上感受到受助者的惡意嗎?有沒有什麼小竅門可以傳授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Photo from FREE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