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公正的第三方評鑑機構與公平的評審制度嗎?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18 Oct 2024

在這個多變的社會,很多時候我們在下決定時,都免不了要尋求網路的評價或是去察看那些所謂「公正第三方機構」的評鑑結果,小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用品,大至高價位的不動產與動產的購買皆是如此。但你可曾想過,真有所謂公正的第三方與公平的評審制度嗎?即使有法律規範與法令限制,因為還是需要人來進行最終的評估與判斷,所以還是難以避免人的偏見與喜好,不然也就不會流傳「有關係就沒關係」這句話了;有規範的尚且如此,當然更枉論那些以為是靠一般民眾的意見堆積起來的評價,其中更隱藏多種操作手法,藉此達到洗評價的特定目的。

近期掀起一股熱潮的韓國飲食競賽節目「黑白大廚」,這個原本就奠基在不公平的料理階級競賽,參賽者是20位知名的菁英主廚「白湯匙」與20位有資格與白湯匙進行一對一挑戰的黑湯匙—從80位不同背景及烹飪專長的無名廚師中挑選出來,從一開播就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認定的冠軍,也不少人認為過程中的評審結果是不公平的,比方說沒有限制食材的成本金額,讓高單價的食材對決平價食材,即便可以靠創意來消弭食材本身的差異、拉近雙方的距離,但仍存在一開始的不公平限制、甚至左右競賽的成敗;還有同樣多種菜色一次呈現,在不同廚師、不同輪競賽,就變成一個被批評菜色太多種很繁雜、未扣緊主題,另一個卻是獲得好評、被評價為展現多樣性創意…等。雖說可以從製作單位刻意挑選兩位背景相差甚遠的評審—一位擅長庶民小吃、身段柔軟到可以去翻吃廚餘;另一位則是亞洲50最佳餐廳評選出的 2024年度主廚、也是目前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不難看出想要讓兩位味蕾評斷分屬光譜兩端的評審達到的比賽平衡效果,但兩個評審的機制,因少了第三方的決策,還是無法真正落實公平、公正與客觀。

評選過程完整且公開呈現在螢光幕前面的尚且如此,還有那些不公開評審、評審過程不透明、全憑評審自由心證的評鑑,其公正性與代表性更是可見一斑。好,如果沒有真正公平的第三方評鑑機構或是評審,那我們在面臨難以抉擇、不知如何下決定的時候,能怎麼辦呢?

  • 詢問周遭熟識的親朋好友之親身體驗

你可能會說,欸欸欸,周遭親朋好友不是人嗎?前面才說人難免會受到自身偏見與喜好的影響而無法公正評論,現在又要去問人,不是自打嘴巴嗎?對,你沒說錯,親朋好友也有自身偏好,但因為你對他們夠熟識,知道雙方喜好的差距,所以他們的經驗就可以拿來參考用。比方說,你的偏好口味跟對方很相似,那麼他說好吃的餐廳,有很高的機率你不會失望;你跟親朋好友都重視誠實、在意負責任的程度,那麼他有接觸過且有好評的仲介與顧問,有很高機率你也會滿意。

與其選擇去相信素昧平生的鄉民,一來你根本不清楚對方的偏好與背景,二來更無法確定對方的三觀與你是否相合,他們隨意說出的評論對你的幫助有多大,你可以好好想一想。

  • 評估後果能否承擔,如果可以就勇敢去嘗試

如果不巧,你想要嘗試的事物剛好周遭親朋好友都不熟、都沒有體驗過,又該怎麼辦呢?先評估一下,若這個決定下錯了,你能否承擔得起後果?比方說,若不小心吃了一家不滿意的餐廳(踩雷),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承受;若不小心買到不好用的彩妝用品,只要臉沒爛掉,應該大部分的人也都可以承受;那買到貴的房子呢?這就要看你的財力雄厚的程度來決定是否可以承受了。評估過後如果超出你的可接受範圍,建議你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不要急著下決定。

  •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有數據可以參考最好

才說沒有公正第三方評鑑機構、鄉民的評價參考價值可能不高,現在又要看數據?這些數據難道不是從這些可信度低的機構與陌生群眾所評論出來的嗎?千萬別誤會,這裡所說的數據是不涉及偏好產生的數據,比方說,買房子時看實價登錄的價格(絕對不涉及偏好,但有沒有涉及不合規的交易行為就不好說了,至少大部分的數據有其參考價值)、找獵才顧問時看過往實際成交的案件數與案件種類,也可以參考成功職缺人選的留任時間來判斷這個顧問所給的轉職建議是否真的專業可靠。這些實際發生的數字(撇除蓄意的人為造假不實)才是真正能幫助你做決定的參考資料。

  • 判斷評鑑項目,到底是政府想看的,還是你所在乎的

對於習慣接受權威意見的人來說,評鑑機構的評鑑結果在他們心中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代表了專業與公信力。關於這點,筆者雖不完全認同,但也保持尊重的態度。若你不巧就是絕對相信權威的一群,請容我給予幾個建議判斷要點,若這些要點都符合,再來參考評鑑結果也不遲。


評審的背景是否貼合產業的脈動

多數人仍然被官大學問大的觀念所囿,認為學者教授(書讀得多)與政府官員(官位顯赫)做出的評論絕對正確,卻往往忽略這些人對於實際產業運行的理解,已經產生一道鴻溝;最簡單的例子,那些教授企業管理的教授們往往都不是實際成功管理公司的企業家,只專注在形式上理論,而不在意或是沒能力去判斷實際執行的成效,會造成其給出的評論不切實際且缺乏參考價值。

評鑑的項目與被服務者在意的要點大相逕庭

多數的評鑑因為都是被政府相關機構要求舉辦,所以評鑑的項目就會著重在文件格式與政令宣導,天真的以為一家公司若文件準備齊全、揭示完整、政令海報張貼醒目,就代表其具備專業能力來提供服務。聽起來很荒謬?任何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專業與否的判斷絕不是用幾張文件的揭示、幾張海報的張貼位置就能夠決定,但可惜的是,這就是目前評鑑的執行方式,對於真正影響被服務者權益的實際執行面,選擇忽略。這樣的評鑑結果對於被服務者在做判斷時,能起到多大的幫助效果?我想大家心知肚明。


每個制度的建立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一個公平、公正的評選制度,若在過程中,再加上人性的醜陋面—被利益蒙蔽、褻瀆自身專業、不認真做評斷、敷衍了事,那麼更不會有所謂公平這一回事。若人人皆如此行事,只能說原本是政府要代替人民行把關之實的德政,最終只會淪為主管機關消耗經費、敷衍塞責的工具罷了。

你也曾遭遇過不公平的評審制度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Photo from FREE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