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在職場,那些年的升不由己...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24 May 2024

彼得原理大揭密

在職場上,我們往往會認為升遷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但你是否曾經想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升遷?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告訴我們,每個員工在組織中都終將可能會被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這聽起來或許有些諷刺,但現實生活中的職場故事往往充滿了這樣的例子。


升遷背後的考量:不僅僅是能力

升遷有時並不是基於能力的評估,而是其他五花八門的原因。某位同事或許只是因為乖乖聽話,懂得老闆的喜好,雖然他在工作中總是抓不到重點、能力也不突出無法幫公司賺錢,卻總能在晉升考核時順利升往下一階主管職邁進。這樣的人在職場上如魚得水,但對於整個組織來說,這樣的決定往往是致命的。


無能的主管與他們的寶典

說到無能的主管,他們似乎都有一本秘笈。這類人為了維繫自己的權威形象,會嘗試增加不必要的會議,製造各種管控限制與文書作業,他們時常會表達出自己覺得很孤獨,為何做這麼多事卻怎麼不被理解,常常掛在嘴邊的是「想當年我可是...」,永遠強調流程比結果重要,對神秘代碼與縮寫充滿狂熱,最擅長的就是開玩笑、說幹話,卻從不做正事好好把任務推進...


案例一:不做事的「會議王」

公司裡有一位主管,我們都叫他「會議王」。他的工作日程滿滿的都是會議,卻從來沒見他解決過任何實際問題。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會議中大談特談流程,結果我們的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一次,我們公司的網路突然出現了問題,「會議王」馬上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討論怎麼應對這次危機。結果,整個上午都在討論流程,網路問題還是沒解決,大家只能無奈加班。


案例二:流程狂熱者的神秘代碼

另一位主管則是「流程狂熱者」,他特別熱衷於創造各種神秘代碼與縮寫。一次,公司需要一份緊急報告,他給的指示充滿了縮寫和代碼,搞得我們團隊每個人都一頭霧水。最後,我們花了一整天解讀他的指示,報告卻還是沒做完。


職場上的雞肋升遷

在職場上,有時候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所謂的「雞肋升遷」,即將不適任的員工轉升到其他職位,只是因為不想面對錯誤的招募決策。這樣的假性升遷對組織的影響甚大,導致大量的客訴或業績不振,但這些人卻能穩穩待在公司中,害得大家只能跟他一起加班。


晉升後的挑戰與無奈

過去習慣聽命於他人,到升遷後必須自己決定事情,走向策略思考時,就容易露餡了。這在年輕時還有機會學習累積經驗挽回,但年紀到了一旦被淘汰,到其他組織去可能連想找回同職級的一席之地都很難。


因應策略:避免彼得原理的影響

既然彼得原理揭示了這樣的職場真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呢?

  1. 晉升能力匹配的員工:確保升遷的員工真的具備所需的能力。
  2. 持續提供員工培訓與支持:讓員工在新職位上也能不斷成長。
  3. 多元化評估:不僅看業績,還要看員工的潛力與適應力。


釐清自己的職場目標

在職場中,我們也要釐清自己是否真的想升遷。是否想跟更上層的主管共事相處,升遷的優點與現職的滿足與成就感孰輕孰重,哪個才是自己追求的。


假性不升遷的小技巧

如果你最後發現自己不想升遷,以下是一些假性不升遷的小技巧,讓主管覺得你不適合升遷,這樣你就能留在合適的位子,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1. 適度展示自己的不適合:讓主管知道你的專長並不在他們考慮的職位上。
  2. 強調現職的重要性:讓主管明白你在現職位上的貢獻無可替代。
  3. 積極參與但不過度表現:在工作中保持積極,但不必過度突出自己。


總之,彼得原理告訴我們,職場升遷並不總是好的,有時候,保持在自己合適的位子上,反而能讓你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更好的平衡與滿足。你也曾有「升」不由己的小故事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Photo Credit: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