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活著就好貴... 該怎麼擺脫體感貧窮?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19 Apr. 2024

在2022年,台灣人均名目GDP甚至超越南韓、逼近日本,美美的經濟數據似乎與貧窮扯不上邊,貧窮率不及先進國家的10%。疫情後反彈的報復性消費潮,更將失業率壓到近23年來的新低。然而,在台灣經濟看似繁榮的當下,卻有許多受薪階級的民眾仍然陷入「體感貧窮」的狀態。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賺的不夠花」。台灣人均GDP過去10年漲幅達42%,但勞工全年薪資中位數只增長了14%。儘管政府多次調漲基本薪資,但實質經常性薪資幾乎沒有增長,甚至近幾年因疫情衝擊不增反減,造成了薪資與生活成本間越來越失衡,尤其是在房價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讓許多人感到貧窮的壓力倍增。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相對剝奪感」。當一般平凡的工薪族還在為生活三餐精打細算時,卻每天從社群媒體上接收網紅明星展示昂貴的行頭、富豪們曬著超跑豪宅、中產階級分享精緻的生活, 不知不覺一直與一群特例的族群進行比較,相形之下更覺得自己好窮,很容易因貧富差距而陷入自我否定和貧窮焦慮中。


目前,整體經濟的趨勢對於緩解體感貧窮問題並不樂觀。高房價、高物價的時代已經成為常態,加上逆全球化趨勢帶來的供應鏈重組和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造成了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此外,儘管工作機會有所增加,而且面臨高齡與少子化現象導致的缺工問題,但大多數人仍然難以找到滿足的工作,因為企業在雇用時也比以往更加謹慎,挑選人才的條件設定更高、招募審視時程更長,所以看似市場中都持續有缺額,但真正能錄取或具備好的薪資條件的機會其實可能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多。


根據求職網站2023年公佈的數據,台灣39歲以下工薪族中,有將近40%具財務赤字,另外約20%沒有存款,而存款能力強的族群,總存款平均數僅為約新台幣12萬元。此外,中位數所得家庭每月支付房貸金額佔可支配所得的比重高達40%,在雙北地區甚至可能超過50%甚至60%。同時,醫療支出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年提升,平均每人每年需負擔的醫療保健金額比起20年前增加了約1倍。這顯示了有許多人一旦失業,可能將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開銷,更不用說儲蓄足夠的退休金以支應老年生活。所以不僅是當下的體感貧窮,未來也很有可能會形成像現今日本老後貧困的狀態。


所以,要擺脫體感貧窮,我們需要採取具體行動。

首先,要進行自我投資。投資時間與金錢要雙管齊下,然而時間又比金錢更重要,因為買了再多的書和課程,如果你不花時間去學習,那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想像一下未來的發展,思考你想要往哪個方向發展,需要什麼技能,以及應該投入哪種工作。這需要規劃和時間的積累,因為你投入的時間越多,未來的成就就會越大。

其次,要及早開始理財。無論是儲蓄還是投資,越早開始越好。時間能夠為持續進行的複利模式帶來可觀的效益,即使最初可能不會特別成功,但你可以早點學到經驗或積累一定的本金,以應對未來的變化。

第三,要慎選產業。除非你對某個行業有極大的熱情,否則過度冷門或極度熱門的產業都不是理想的選擇。過度冷門的產業可能會使你難以找到其他轉職機會,而過度熱門的產業競爭激烈,可能會使你在薪資談判上處於劣勢。要選擇一個既有發展前景又有足夠競爭優勢的產業。

最後,要調整你的職涯發展。隨著社會步入超高齡化時代,未來的職涯發展時間尺度將會受到影響。你需要有策略地調整職涯發展曲線,並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和機能,讓自己在中高齡後還是持續保有生產力。這可能包括學習新技能、轉換行業或職位,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Photo Credit: Verywell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