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蔚為風潮,你想當共享員工嗎?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5 Apr 2024

溫室效應、地球暖化,讓大家開始重視減碳、重視永續,努力想要減緩地球被傷害的加劇程度,所以我們開始反思是否擁有太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否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慾望,於是誕生了共享經濟的型態,當然也因為科技剛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提供這種經濟模式的平台與軟體的需求。「只需要使用,不需要擁有」是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提供個人閒置資源來共享,所以乘車共享(例 Uber)、房間共享(例 Airbnb)於焉產生,但因為個人提供的服務在品質方面難以控管,難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所以出現了提供標準化服務的企業,例如:辦公室共享、電動機車共享、單車共享…等。隨著共享經濟日臻成熟與蓬勃,且這種經濟模式不僅永續環保,也可以某種程度的降低使用者的成本,大眾接受程度益發提升,高達八成的人都享受過共享經濟的服務。但別誤會,並非一切模式只要冠上「共享」兩個字就一定是好的,舉例來說,近日在中國盛行的「共享員工」,雖然官方找來實際參與這個模式的工程師現身說法,闡述當中的雙贏(?)結果,但實質上,這是一個包裹著糖衣的毒藥,端看你現階段要的是什麼,來決定對你來說究竟是糖果還是砒霜。

你可能會問,參與其中的樣板工程師都跳出來說因為共享員工的模式,讓他的整體收入比之前提高了約40%至50%,那怎麼可能是毒藥呢?該不會在危言聳聽吧。這件事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說明。

  • 員工在公司的定位,是資產?還是免洗筷?

早期傳產是以勞力為主,所以員工對企業而言相對價值較低,容易被汰換,像免洗筷一樣,需要時取用,不需要的時候,不會被想起;但現今的企業不僅單純的需要員工的勞力,還需要員工的腦力與向心力來完成複雜度較高的工作項目。麻煩的是,勞力是可被量化的(可藉由工作成果數量或是工時來評估),但腦力跟向心力不行,而且腦力跟向心力某種程度是正相關,企業必須先取得員工的認同,進而才能產生向心力,有了向心力,員工才會心甘情願的貢獻出腦力。回頭來看共享員工的型態,當中傳達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共享員工在企業的眼中是只需使用、不需擁有的存在,被這麼疏離對待的員工很難對企業產生認同,當然在工作表現上就是只求達標就好,不會有想要多做多想多盤算的念頭,這種現象對於聘雇方來說,表面是省了人力成本,實質在產能上可能損失更多。再者,針對一些資料須高度保密的科技或金融產業來說,他們的工作是高機密性的,這個時候,企業如何冀望沒有向心力的共享員工會有保護企業的忠誠度?

  • 員工追求的是穩定無虞的收入?還是高低波動?

共享員工的工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接案,你可以同時接很多案,案量越多、收入越高。你的收入某種程度掌握在自己手中,相對沒有上限,只要你體力能夠負荷;但千萬不要忽略,案量多少無法全然取決於自己,某方面也掌握在企業手中,除非你所處的產業,案量多到如同美食外送單一般海量就另當別論。除了收入有高有低之外,勞工該有的保障也是一個問題,對於每一個雇主來說,共享員工都不屬於自家員工,所以會不會提供同等於內部員工該有的福利與保障是個問題,一旦面臨勞資糾紛時,誰來保護共享員工的權利又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點。

說穿了,如果工作對你來說就僅止於換取報酬的工具,無關乎理想與整體發展規劃,那麼短期有機會撈一票的共享員工可能會是一顆滿足目前需求的糖果;如果工作對你來說是獲取成就感的重要過程,你在意自己的努力有沒有被看見、被公平對待,那麼遠離共享員工這個毒藥吧,一時的高薪或許很誘人(況且不見得人人可以拿高薪),但就長期發展來說,共享員工離公司升遷體制太遙遠,鮮少獨立接案族可以空降成公司管理職。理想的企業營運模式是提高獲益、降低成本,但在cost down的過程也要注意保持兩者的平衡,一味的壓低成本,可能會連公司重要資產,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也一併壓低,造成另一波的營運危機—爆發員工出走潮,企業方不可不慎。

你嚮往當共享員工嗎?有想要嘗試看看嗎?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Photo from Liberty Times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