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不是偷懶,而是你認真投入工作的證明

Share share linkedInShare
ByRagnarr Lothbrok, 22 Mar 2024

職業倦怠,又名職業倦怠症候群(Burnout),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在1970年提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歷經了半世紀才正式把職業倦怠列為職業危害的一種,並收錄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1版(ICD-11)中,於2022年1月上路協助臨床醫生做診斷。WHO將職業倦怠定義為「長期未能成功處理工作壓力而形成的症候群」,常見的症狀有:缺乏活力或精疲力竭、對工作產生負面想法或憤世嫉俗、工作效率降低。過往有職業倦怠相關症狀的人可能被視為是偷懶、不認真,但隨著這個定義被頒布,有這類症狀的人終於可以被理解、被接納其身心狀況真的出現問題。

職業倦怠族群的比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出很多,根據調查,超過7成的上班族曾對目前從事的工作感到倦怠,主要原因來自於缺乏正向肯定與激勵、過多的工作量與過長的工時、以及難以達成的期限與目標。過往認為服務業是職業倦怠的高危險群,事實上,在後疫情時代,基於對大環境經濟的不確定性、擔心疫後組織重整被裁員及重返辦公室後的工作壓力遽增,各行各業都大幅提高了職業倦怠的發生機率,就連平日照顧大家健康的醫師,也有超過六成感受到職業倦怠。對抗職業倦怠成為大部分人的日常。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會感受到壓力,但為何有的人會演變至職業倦怠?根據研究,最容易受到職業倦怠影響的族群是那些對工作充滿動力與熱情、十分專注與投入的人,因為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是創造他們人生意義的重要來源,能否實現工作目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也正因為在工作上投注了大部分的心力,當身心的疲勞無法回應實現目標的渴望、或付出的心血沒有換來相對應的掌聲,就很容易落入失敗後反思的倦怠感。

要想打敗職業倦怠,首先要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的比重,讓生活與工作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其次要調整自我的期待並為自己訂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接受人都是不完美的,過度的期待只會帶來沉重且難以負荷的壓力。接著是良好的作息與飲食,不要因壓力過大而暴飲暴食或是報復性熬夜;第四是藉由改變工作流程、時間、場域來提升工作的樂趣,每天為工作注入一點活力,才能滿足人喜好新鮮感的天性。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學習對別人的期望說不,認清你必須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會有餘裕能滿足周遭的期望、照顧好身邊的人,一味且無止盡的付出,只會讓自己精力耗竭。

你也曾有職業倦怠?有成功克服的經驗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Photo from FREEPIK